人生观 - 总论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选择角色是别人的事,你的使命就是演好赋予你的剧本。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出生,决定不了我们的智商,我们更决定不了我们一生中的贵人相助,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非常羡慕别人的剧本,我有的时候也会羡慕别人的剧本,但是没有谁的剧本值得羡慕,你只能把你自己的剧本演好。如果在你的一生中,真的遭遇到这些挫折,那对不起,这就是你的剧本,你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弃演,一种选择是把既定的剧本演好。
艾森豪尔威母亲对他说的话:你在打牌的时候,即便你抓到一副最烂的牌,你也不能弃局,你也得把它给干完。有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再差的牌最后还赢了,有的时候你抓到一手好牌,你觉得你会赢,反而输了。古希腊哲学家艾比赫泰德:我们登上并非我们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选择角色是别人的事,你的使命就是演好赋予你的剧本。有谁是自愿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有谁的剧本是自己设定的,其实没有。仔细想一想,我们这一生中,其实自己能够决定的东西很少,我们可能能决定5%的东西,但95%的东西是我们决定不了的。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出生,决定不了我们的智商,我们更决定不了我们一生中的贵人相助,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非常羡慕别人的剧本,我有的时候也会羡慕别人的剧本,但是没有谁的剧本值得羡慕,你只能把你自己的剧本演好。如果在你的一生中,真的遭遇到这些挫折,那对不起,这就是你的剧本,你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弃演,一种选择是把既定的剧本演好。 引自法学家罗翔老师的一些讲座
从来没有人真正去教过我们要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以至于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可以问谁,也不知道哪本书里面有你要的答案,就算有人能给你建议,也不见得就符合你的预期,只能被动的接受,被动的选择。罗翔在《十三邀》里面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里写道:听过学过很多的道理,确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不是在很多时候都有过类似的感叹和情感上的共鸣?是不是在某个阶段有过内心的如此挣扎?而在过后,真的一通百通了?还是麻木的随波逐流?在过去的20年间,我一直在寻找人生的目的,我没有办法做长期的人生规划,因为我不知道未来的30年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自己觉得回头看的时候不后悔。虽然会觉得也许每个阶段我做出了最对的选择,因为周围大家都是差不多的选择,一家大公司干着一份外人羡慕却又非常竞争内卷的活,每每前进一步或者做出一点突破都是很难得,而且回报也不会有任何的惊喜,所以只能选择当下,麻木在忙碌中,这种感觉是很难受的。因为这样的人生一眼感觉可以到头,永远在为着一堆鸡毛蒜皮的小事算计,不敢去想象二十年以后自己退休的样子,因为长一辈的同事退休,有的落寞有的不舍,我想我是不能面对这样的自己。家里亲戚的孩子也偶尔会来询问,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所谓信仰等问题,其实很多时候都没有特别好的答案。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人生。
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寻找人生的目的呢?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梦想,比如考上理想的大学,进世界500强找一份工作等等。那然后呢?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幸运的是我自己都实现了,可是也迷失了。看过很多的采访问中年人你还有梦想吗?很多的回答都是扎心的,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放弃了梦想,我们没有了继续追寻梦想的动力和勇气,我们活成了我们曾经讨厌的样子。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说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四十不惑”在接近40岁的这一年里,我决定不再走大家都觉得正确的道路,而选择一条相对有风险又独立的道路,没有指南针,也没有任何参考。人生的目的至此对我来说就是不段的探寻和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且将这些认知转化成财富,生命的意义以及帮助别人的手段。这促使我不停的思考,使我有机会去重新审视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机缘巧合之下,学习到很多以前从不会去关注的新的知识和观点,让我对人生忽然有了顿悟。总结成一句话“以出世的态度,来做入世的事情”,为人处世只问是非对错,而不去过重衡量输赢得失。类似儒释道对很多人生命题的阐述,以及阳明心学,在人生的态度和安心立命的问题上给我很多启发。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只有极少数人真的懂。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学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想当然的以为知和行是两个步骤,两个方面,所以有罗翔老师和韩寒的感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听过学过很多的道理,确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何其悲壮也!但很少有人去看《传习录》中阳明本人对这一观点的阐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虽有先后,但本来就是一体的事情,“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真正知就必然会去指导行动,而未能有任何行动说明你并不是真正的知。之所以会存在鸿沟,感叹自己当年要是怎么的就怎么样,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理解并领会当时的需要去做这种决策的认知,再给一万次机会,依然是如此。对于这一点的深刻理解,尤为重要。因为从小受唯物主义教育以及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多年浸润,形成一套比较固有的世界观,所以对所谓唯心主义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等宗教信仰都基本难以接受,这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悲哀。从勒庞的《乌合之众》开始让我对大众的这种群体认知或者叫普遍公知开始产生怀疑,并不是大家认为对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同样可以推导到事业及人生路径的选择上。在股市操作的实践以及汉弗莱的《逆向思维投资艺术》,则告诉我实实在在的道理,做跟大众不一样的操作才可以挣到钱,而跟普世的行为不一样的行为,你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才可能获得成功,随波逐流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内卷,这一切的基础当然是独立思考。
基于顿悟和这些启示,我开始重新思考和学习,如何更好的过我这一生。我重新开始梳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找到了我的人生目的,生命的意义,而且我也没有那么害怕去面对死亡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了价值观。而这几个观念里面,都有一些基本的命题需要认真的面对和形成结论。比如在人生观里面,首先解决人到底是什么?目前的人类学和基因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人的感知,思维和意识是怎么回事?其次最重要的问题如何面对生死?再次是否有命运一说?我个人人生的目的和使命(五十而知天命)是什么?最后我何以安心立命?通过学习后发现,古今中外,无数的先哲们讨论过和发表过相关的论断。自己才粗学浅,只能体会其中皮毛,但已经受益匪浅,这么迫不及待的分享,是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后生,也给有缘人带去启发。
按照逻辑我应该先梳理世界观,然后再讲人生观,而人生观里,我得先讲人是怎么一回事情,再去讲其他。但是我想直接跳出来讲生死观,因为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古人的智慧作为引荐,
“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
师不顺路,医不叩门。
千金不传无义子,
万财不渡忘恩人。
医逢信者但可救,
道遇无明枉费心。
为人不必有傲气,
处事岂可无血性。
宁可街前饥饿死,
不将道法作人情!
甘露不润无根草,
妙法只度有缘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